close



姥姥魚和海百合共生的擬態




豆丁海馬外觀的擬態








蝦子的的擬態


我們在潛水時常會看到一些生物會跟環境長得很像如章魚的變色、石狗公的偽裝,這些行為有的是先天和後天造成的。擬態的行為對珊瑚礁區的生物有各種生活上的優點和便利性,所以許多海洋生物也就不時的帶給我們視覺上的驚喜。以下的分類是我個人的觀點而非研究上嚴謹的對擬態作分類
先天性擬態
1.
生物因應避敵而演化的防禦擬態
一些小型海洋生物如豆丁海馬等,除了生活在可以保護他們的柳珊瑚枝枒間,本身也演化成與珊瑚外觀很相似,以避免被捕食。
一些魚類外觀長得像另一種有毒魚類如副革單棘魨外形就長的像有毒的橫帶扁背魨:竹節花蛇鰻長得像海蛇,如此可以避免被攻擊。



2.
生物因應覓食而演化的攻擊擬態
石狗公與躄魚等為了方便捕食,演化出與環境極為相似的外觀,以避免讓被捕食者發現,甚至某些躄魚還有誘捕擬態來迷惑小魚。


三帶盾齒"魚尉"在外觀幾與裂唇魚(魚醫生)一樣,卻是趁機偷咬別人一口的小壞蛋。
後天行為的擬態



1.
避敵行為擬態
一些石鱸幼魚常會快速的扭動尾巴,他就是學習有毒扁蟲的游泳方式來欺瞞捕食者。
裝飾蟹會把海綿水螅及海草種在身體各處,來模擬海底礁石的一部份,如果你沒看到他走動是不容易發現的。
章魚的變色行為也屬於這種類型。



2.
攻擊行為擬態
最有名的應該是比目魚,當他靜靜的躺在沙地時身體會變成環境外觀,當有小魚游經即躍起捕食。
烏賊類的聰明變色行為在捕食也會模擬成環境外觀來欺瞞被捕食者,甚至會以快速的變色迷惑催眠小魚而捕食之。
3.
類似社會行為的擬態
有些魚類會互相模仿對方,在群遊性的魚類較容易見到,就實際上不容易發現他們互相有明顯獲利的情形。
以上這些擬態喜歡潛水的你看過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